以運動的心態做瑜珈,不帶宗教目的,可以嗎?
前言
許多人將瑜珈視為一種增進身體和心靈的運動方式,著重於身體的柔軟性、力量和平衡,使身心放鬆並追求健康,而不牽涉宗教信仰。瑜伽在新紀元運動中相當具有代表性,且非常流行,尤其今日,很多基督徒也開學習瑜伽。然而,瑜珈起源於印度教,最初目的並不是「運動」,而是「冥想」。冥想強調進入放空狀態,向靈界保持開放,如此容易受邪靈干擾,而聖經也從來沒有教導信徒以「冥想」的方式與神連結。
練瑜珈基本上看起來像是健身,可是在印度教中,其宗旨卻是要與濕婆神結合在一起。「瑜珈」(Yoga)這個詞在梵語可以譯為「內在真我的統一」,有「與神聯合」之意,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,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。瑜珈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,改善人們生理、心理、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,是一種達到身體、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。
簡單介紹「瑜伽」
瑜伽有很多種,譬如最常見的瑜伽健身運動(Hatha Yoga)是從控制身體,至使心靈達到開悟;冥想瑜伽(Dhyana Yoga)純粹是精神上的訓練,引至神智昏迷;咒語瑜伽(Mantra Yoga)用唸咒的聲音來驅使心靈進入變異意識狀態;蛇神瑜伽(Kundalini Yoga)特別是引發脊骨基部的蛇神的能力(Kundalini),使之上升至腦部。瑜伽術雖然開始的時候似乎只是身體運動,但是深入之後,因為始終是印度教的儀式,所以全部都會引進變異意識狀態。
傳統瑜伽會與更高層次的靈性目標整合,希望追求與印度教的濕婆神合一。不過今天在西方社會,現代瑜伽和印度信仰已經分家,強調的是肢體的伸展和運動,在練瑜伽時可能就不包括傳統印度信仰的教導。因此針對練瑜伽不同的方法,需要做背景的認識。
有時,瑜珈也會融合基督教信仰,同時進行基督教的「默想」;但是,聖經中的「默想」和新紀元的「冥想」是截然不同的。聖經的默想指沉思、反省;新紀元冥想卻是一個思想控制過程,為了叫頭腦空白,把人帶進變異意識狀態(或作冥想狀態)。瑜伽的最終目的,就是叫人頭腦空白,以至進入冥想。
或許有些人認為,自己只是在進行身體的伸展拉筋,心靈上並未參與宗教相關的部分;而現今許多瑜珈課程,也都專注於身體健康和放鬆,並不強調宗教信仰;但基督徒還是應多加謹慎、保持儆醒,免得進入試探。
在從事任何活動前,應仔細挑選適合的形式,研究該類型的瑜珈走向為何,並思考此舉是否讓自己身處在惡者勢力的影響之下,帶來其他危險。選擇任何運動,都必須清楚自己練習此項運動的目的與動機,深入了解其來源、背景與含義。
若單純以放鬆伸展、健身運動為出發點,也無不可;但即使看似簡單的律動,沒有進入冥想或崇拜儀式,也無法保證自己訓練到最後,能持續在真理的立場上站立得穩。為避免踏入靈界活動的可能,還是建議不要從事瑜珈運動,以免原本只是要鍛鍊身體,實際上卻落入膜拜偶像、通靈與交鬼的階段。
教會的建議
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(林前十23)。「操練身體,益處還少;惟獨敬虔,凡事都有益處,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」(提前四8)。基督徒不能為了身體強壯,而放棄了更重要的靈性健壯;也切莫為了追求個人成長、自我實現等世上的目標,而陷入魔鬼的網羅,在操練身體的事上得罪神。
操練身體雖然有益處,卻是不多;惟獨敬虔,凡事都有益處。在新約聖經上,「敬虔」(eusebeia)一詞,有時候也譯為「虔誠」(徒三12)。一個在事奉神的事上敬虔或虔誠的人,必然信心單純,凡事倚靠神、交託神;而且必然敬畏神,凡事遵行祂的旨意。這種人當然凡事都有益處,就是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。
保羅說,叫弟兄跌倒的一概不做才好(羅十四21)。若是此舉在自己看來並無不妥,但可能影響身旁信心軟弱、對信仰認識未深的同靈或朋友,就應當為其他人的緣故,放下自身的喜好。基督徒行事,應當回歸到自己與神的關係上;如果做任何事,不確定是否會損及我們與主的關係,就不要去行,因為凡不是出於信心的,便是罪(羅十四23)。
結論
總而言之,想要練瑜伽的目的,都為要使身心日益健康,精力充沛,延年益壽,但許多運動都能達到這些目的,生活中尚有許多更為安全的健身方式,諸如:走路、慢跑、游泳、爬山、騎腳踏車,或打網球、桌球、羽毛球、棒球,或去健身房做重訓或各種運動等,都有很好的效果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非練瑜伽不可呢?既然有其他更好的方式,則不需要選擇具爭議性的瑜珈進行。
在生活中,應存敬畏神的心,與其選瑜伽,不如選擇別項運動,仍可達目的;但若是心裡已帶著疑慮,仍舊去行,就是將這件事的地位超越過神的地位,這乃是神不喜悅的。求神賞賜智慧,保守、引導我們走在合祂心意的道路上。
常見問題
Q:瑜伽的爭議點
A:現代人將瑜珈視為一種增進身體和心靈的運動方式,著重於身體的柔軟性、力量和平衡,使身心放鬆並追求健康,聲稱不牽涉宗教信仰。但「瑜伽」起源於印度教,最初目的並非「運動」而是用「冥想」的方式與濕婆神結合在一起。在新紀元運動中相當具有代表性,且非常流行,尤其今日。瑜伽術雖然開始的時候似乎只是身體運動,但是深入之後,因為始終是印度教的儀式,所以全部都會引進變異意識狀態。當進入放空狀態,向靈界保持開放,如此就容易受邪靈干擾。
Q:若只有動作、以運動的心態做瑜珈呢?
A:基督徒還是應多加謹慎、保持儆醒,免得進入試探,思考此舉是否讓自己身處在惡者勢力的影響之下,帶來其他危險。即使看似簡單的律動,沒有進入冥想或崇拜儀式,也無法保證自己訓練到最後,能持續在真理的立場上站立得穩。為避免踏入靈界活動的可能,還是建議不要從事瑜珈運動,以免原本只是要鍛鍊身體,實際上卻落入膜拜偶像、通靈與交鬼的階段。
Q:非練瑜伽不可嗎?
A:想要練瑜伽的目的,都為要使身心日益健康,精力充沛,延年益壽,但許多運動都能達到這些目的,生活中尚有許多更為安全的健身方式,諸如:走路、慢跑、游泳、爬山、騎腳踏車,或打網球、桌球、羽毛球、棒球,或去健身房做重訓或各種運動等,都有很好的效果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非練瑜伽不可呢?既然有其他更好的方式,則不需要選擇具爭議性的瑜珈進行。
相關文章
相關影音